中國互聯網 自媒體“史上最嚴”新規來襲1月22日,國家網信辦發布新修訂的《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自2月22日起施行。本次新規共有五章二十三條,分別對平臺、運營者及監督管理等三方進行了規范說明。
新規一出,引來了眾多自媒體從業者的熱議,而究竟這個新規會怎樣影響我們呢?快跟著果醬妹一起解讀這次的新規吧。
上網、互聯網 打字 自媒體
01
新規解讀:劍指虛假信息、流量造假
果醬妹細細研讀了這次的新規,其中跟我們自媒體從業者息息相關的,主要是新規的第三章第十八條:
第十八條 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不得有下列違法違規行為:
(一)不以真實身份信息注冊,或者注冊與自身真實身份信息不相符的公眾賬號名稱、頭像、簡介等;
(二)惡意假冒、仿冒或者盜用組織機構及他人公眾賬號生產發布信息內容;
(三)未經許可或者超越許可范圍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布等服務;
(四)操縱利用多個平臺賬號,批量發布雷同低質信息內容,生成虛假流量數據,制造虛假輿論熱點;
(五)利用突發事件煽動極端情緒,或者實施網絡暴力損害他人和組織機構名譽,干擾組織機構正常運營,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六)編造虛假信息,偽造原創屬性,標注不實信息來源,歪曲事實真相,誤導社會公眾;
(七)以有償發布、刪除信息等手段,實施非法網絡監督、營銷詐騙、敲詐勒索,謀取非法利益;
(八)違規批量注冊、囤積或者非法交易買賣公眾賬號;
(九)制作、復制、發布違法信息,或者未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復制、發布不良信息;
(十)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雖然新規最近才公布,2月才施行,但在此之前,各平臺早已開啟了相關的整治行動。
圖片
微信公眾號2020年11月發布《進一步加強“自媒體”專項治理的公告》,其中已經對違規使用賬號名稱、惡意營銷賬號、買賣交易賬號從事非法活動等行為進行了公告和提醒,各地網信辦針對這類違規行為的整頓也沒有停止過。
?2020年以來,“掌*湖南”“湘*新鮮事”“新*章之音”等30余個公眾號、“吉*生活網”“昆*命理”等4個公眾號、“創*世紀投資有限公司”等8個公眾號分別因為未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擅自采編、涉黃并惡意營銷、發布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信息內容,誘導公眾參與非法集資活動等問題均被湖南網信依法關閉。
? 9月23日,江門網信辦約談了“江門*姐”“江門*料王”“江門*帶”三家公眾號負責人,就它們存在“標題黨”、違規采編、炒作敏感話題、傳播血腥低俗內容等違法違規情況責令其限期整改,并要求全面開展自查自糾。
而除了微信公眾平臺和網信辦的行動之外,其他內容平臺也在不斷整治自身平臺中涉及各種違規內容的賬號:
? 2020年11月8日,微博對“有償刪帖”和“軟色情”信息開展專項整治。平臺將全面排查和處理涉“有償刪帖”的賬號和行為,并重點整治發布性暗示、性挑逗等色情低俗信息進行引流和吸粉的行為。
? 大魚號平臺持續開展對質量低劣、標題黨、違法違規、色情低俗、惡意推廣、抄襲洗稿等嚴重低質內容的專項整治,2020年12月18日-12月24日期間,平臺共封禁賬號359個,禁言賬號441個。
? 2020年11月1日-2021年1月1日期間,頭條號平臺永久關閉了2943個屢次濫用聲明原創功能的頭條號的圖文、問答或視頻原創聲明權限,對145465個濫用圖文原創、問答原創或視頻原創聲明功能的頭條號進行了警告和扣分。
新規出來之后,各項違規行為的劃分更加細化。本次新規中,明確規定了惡意假冒、有償刪帖,以及違規批量注冊、囤積或非法買賣公眾賬號等行為都是違法違規行為。新華社更是發文表示本次新規將重點強調打擊虛假信息、虛假流量等違法違規行為。
圖片
02
洗稿、偽原創與背后的刷量灰產
洗稿、偽原創、惡意營銷等行為,在本次新規中都被明令禁止。
針對運營者,新規第三章第十八條的“十不得”中明確:
? 不得操縱利用多個平臺賬號,批量發布雷同低質信息內容,生成虛假流量數據,制造虛假輿論熱點;
? 不得編造虛假信息,偽造原創屬性,標注不實信息來源,歪曲事實真相,誤導社會公眾。
針對平臺,新規第二章第十二條明確:
公眾賬號信息服務平臺應當建立公眾賬號檢測評估機制,防范賬號訂閱數用戶關注度、內容點擊率、轉發評論量等數據造假行為。
雖然洗稿、偽原創、惡意營銷等行為,早已成為行業中部分灰產賬號公開的秘密,甚至是部分賬號收入來源之一。
此前,微果醬曾經報道過一篇虛構文章,50個公眾號蹭流量的公眾號被封的公眾號偽原創事件。涉案的多篇文章,內容僅僅只是換個國家、或主人公換個名字便發布。對此,微信平臺刪除了相關文章近100篇,封禁了3個主體下的50個違規公眾號。
圖片
對于類似的蹭流量、偽原創、惡意營銷等行為,平臺方和網信辦一直在進行專項整治,而身為內容生態中一員的內容創作者,近年來開始勇于舉報洗稿行為。
? 2020年2月14日以及17日,X博士旗下的“青年橫財發展會”接連發文《虎嗅欠我們一個道歉》指責虎嗅多次“洗稿”,并且對方在就該問題的交涉中,“拒不承認,拒不道歉”,引起業界關注;
? 2020年12月31日,快憶公司因向公眾提供“后羿采集器”軟件服務,實現對微信文章的采集、反屏蔽、洗稿及自動導出等功能,被騰訊以不正當競爭起訴并索賠490萬元。余杭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定該罪名成立,判決被告停止通過“后羿采集器”提供偽原創服務,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10萬元。
? 2020年7月,上海網信辦開展網絡惡意營銷賬號專項整治行動,指導屬地主要網站清理違法違規信息兩萬余條,關停賬號3000余個。
而與洗稿、惡意營銷相關的刷量問題,更是行業中眾所周知的秘密,之前微果醬也曾報道刷出過百萬觀看的直播刷量產業,以及短視頻中的刷量產業,雖然灰產橫行,但各方對此的打擊并沒有因此停下來。
? 2020年11月,抖音累計清理14.58萬條視頻,3.4萬個音頻,1702個挑戰,永久封禁68.39萬個帳號。主要包括過度營銷、售賣禁售/低質商品、違規刷粉/騙贊、色情、低俗PK、誘導打賞詐騙等違規現象。
? 2020年9月,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對從事掛機刷量業務的深圳微時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騰訊公司的糾紛做初審審判,微時空公司這類平臺方,租用大量真實微信號,為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提供刷閱讀量、粉絲量、評論量、投票量等服務,構成不正當競爭,法院判定微時空公司賠償騰訊2374萬余元。
除此之外,像是“違規批量注冊、囤積或者非法交易買賣公眾賬號”和“以有償發布、刪除信息等手段,實施非法網絡監督、營銷詐騙、敲詐勒索,謀取非法利益”等規定,是國家網信辦和平臺早就明令禁止的行為。
首先,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平臺一直沒有提供買賣賬號的服務,平臺允許的只是合法的賬號遷移服務,而本次新規提到的非法交易買賣公眾賬號的行為,本來就不在平臺允許范圍內。
此外,近期各平臺也進行了大量針對有償刪帖行為的專項整治行動,而2020年12月,兩名水軍就因“有償刪帖”分別獲刑兩年零十個月和三年,以及被處罰金22萬及沒收個人違法所得。
而想要在違法邊緣試探的從業者,要想清楚了:一旦被查,禁言封號事小,罰款入刑就沒有后悔的余地了。
03
嚴查非法采編新聞信息服務
其實,早在2017年6月施行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中就已經對新聞許可問題做出了說明。
圖片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第五條
當時果醬妹就有報道過眾多沒有新聞許可證的地域號運營者的現狀,而近年來,因為違規采編新聞信息被處罰的自媒體賬號也越來越多,本次的新規中再次對新聞信息采編發布問題進行明確規定。
新規第一章第五條中就對平臺和運營者進行了明確:
公眾賬號信息服務平臺提供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應當取得國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相關資質。
公眾賬號信息服務平臺和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向社會公眾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應當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
這與上文提到的公眾賬號運營者十不得中的第三條“不得未經許可或者超越許可范圍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布等服務”是相互呼應的,而整治違規采編行為,也是近期各平臺整治行動的重點。
? 2020年8月6日,微博對自媒體及其他普通賬號違規采編發布互聯網新聞信息進行整治,共處理賬號104007個,其中百萬粉絲以上的37個,一百萬粉絲到十萬粉絲的40個,十萬粉絲到一萬粉絲的18個。微博還要求自媒體和普通賬號不得在賬號信息中使用“新聞”、“傳媒”、“時政”、“曝光”及其同等含義的,容易使他人將非媒體賬號誤以為正規新聞機構或從業人員的文字和內容。
? 2020年10月28日,公眾號“共*兒”、“河南*聯”、“河*招生考試信息網”、頭條號“正*快報中原”、搜狐號“河*新農村頻道、河*電視臺新農村頻道、河*廣播電視臺新農村頻道”等7家公眾賬號因未經許可從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關聯冒用官方機構名稱標識、發布虛假信息等違規行為被永久關閉。
近段時間,國內外都處在特殊環境下,而疫情期間更是容易滋生謠言,這些危言聳聽的謠言撩撥著人們本已緊繃的神經。規范新聞采編權,一來可以讓用戶快速準確獲得官方消息,二來也可以有效減少謠言的產生和傳播。
而以前純靠追時政熱點為生的賬號,靠冒險接違規廣告只會得不償失,此類賬號或許可以借此摸索更多的賬號轉型機會,以謀求更長遠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