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指導,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CNIC)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互聯網基礎資源大會”在北京開幕。
大會圍繞網絡強國建設大局,搭建行業交流合作創新平臺,聚焦互聯網基礎資源領域技術前沿,推動互聯網基礎資源技術體系發展完善,夯實互聯網應用根基,助推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期間 國家頂級域名躍居全球第一
記者從大會了解到,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十三五”初的11萬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35.8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36%,對GDP的貢獻率達到67.7%。五年間,我國互聯網基礎資源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網民規模從2016年的6.88億增至2020年的9.4億,互聯網普及率從50.3%增至67.0%,超全球平均水平。我國國家頂級域名“.CN”數量超過2300萬個,“十三五”期間躍居全球第一位,IPv6規模化部署提速,互聯網基礎資源對數字經濟的根基作用更加凸顯。
我國首次建立域名服務與安全防護產品體系
本次大會發布了“網域”解析系列產品3.0、“網域”監控防護系列產品3.0兩個技術產品。解析系列產品包括DNS權威解析軟件和DNS全域解析軟件,監控防護系列產品包括DNS流量監控分析軟件和DNS安全引擎。作為我國互聯網管理的重要基礎設施,“網域”DNS系列產品在全域高性能解析架構、DNS縱深防御等方面形成了專有自主技術,在DNS實時監測分析、分布式層次化管理等方面實現了技術突破,是我國首次建立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域名服務與安全防護產品體系。
大會發布兩大技術平臺 保障互聯網基礎資源領域可管可控、安全可信
本次大會正式上線發布“國家互聯網基礎資源大數據(服務)平臺二期”。據悉,“國家互聯網基礎資源大數據(服務)平臺一期”已于2018年9月20日在京正式上線發布。經過一期和二期工程的持續研發與建設,國家互聯網基礎資源大數據(服務)平臺已初步形成涵蓋數據采集、清洗、匯聚、管理、分析、挖掘、安全保障等環節在內的全鏈條大數據技術能力,數據采集指標包括38個大類74個小類,分鐘級的數據采集和探測次數達到萬級。
“網域鏈”——基于區塊鏈的互聯網基礎資源管理服務平臺由CNNIC牽頭,中科院計算所、中科院網絡中心、中山大學、中國電信、湖南超算中心、互聯網域名系統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建設。平臺通過創新性的應用語義描述引擎、跨鏈交互引擎、身份認證引擎、自適應共識引擎等底層技術,支撐域名根區共治和濫用數據共享兩大應用服務,從而實現互聯網基礎資源領域多方協作應用的可管可控、安全可信、高效普適。
除此之外,本次大會還發布了兩個研究報告、三項研究成果、《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藍皮書》概況以及一項國家域名五星級注冊服務機構評選等七項優秀成果。